捉住伸向学生的“黑手”
化州,一个广东西部的县级市,经济并不发达。2003年10月,广州办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开始对该市基础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情况结合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审计组一开始就将重点锁定在教育收费。
审计过程中,该市教育局账上一笔小小的会计分录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2002年10月,账上“其他应付款”科目有一笔红字冲账,摘要反映资料费错账冲销。按规定,广东省2002年7月实行“一费制”后,教育局(包括学校)不允许再代收学杂费以外的任何资料费。为何教育局的账上会有这样一笔会计分录呢?是真的如他们解释的写错摘要,还是该局实际仍在违规收费?带着上述疑问,审计组走访了部分学生和家长,虽然大部分家长或闪烁其辞或避而不答,但也正是他们躲闪的表情更加重了审计人员的怀疑。既然从教育局无法得到线索和证据,能否从下一级教办或学校入手寻找线索?审计组决定兵分两路,一组仍在教育局进行全面调查,另一组则从全市24个教办、600多所中小学中筛选出3个教办、3所中学和5所小学进行重点抽查。而事情也在审计组来到某一乡镇教办查阅资料时出现了转机。
审计人员在翻阅该教办提供的财务资料时,在其办公室堆放的大量报纸、刊物和杂志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由市教育局发出的2003年全市中小学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的目录清单。这张毫不起眼的清单至少表明化州教育局仍在统一征订教辅资料。审计人员迅速作出决定,对该教办进行突击盘点。
在出纳抽屉里几张皱巴巴的纸片上,零散地记载了该教办奖金的发放情况。审计人员追问奖金的来源,出纳承认是教育局发放的,至于其他则一问三不知。审计组推断,既然教育局给所属教办发奖金,一定有其资金来源。这来源极有可能就是资料回扣款,且大头应在教育局。
没费太大的周折,教育局交出了一套专门记录资料征订款及回扣款的账外账。但显然,交出这套账仍然只是在制造假象。因为该账上虽有回扣入账,但金额小,回扣低,品种少,回扣全部是在结账时就留在本单位账上的分成,未发现供货单位的返还回扣。而且整个账簿记录非常混乱,对全市中小学订购资料的品种、数量及收付款金额反映不全。审计人员决定将与该局资金往来较为频繁的供货商作为下一步调查的重点,以此查找新线索。
为避免被审计单位与延伸审计单位串通,同时防止被审计单位得到风声后与供货商统一口径,审计组在非常保密的情况下,有意识选择化州以外的单位进行延伸审计。但审计组走访了多家提供教辅资料的单位,结果发现,这些单位基本都是私人企业,根本没账,即使有账也是现金交易,无有效证据证明资金的去向。在审计人员询问有关问题时,这些私人业主出于自身利益,大都不正面回答,有的干脆避而不见,根本无法核实教育局在该单位征订资料的情况。因此,审计组再次调整调查对象,他们通过筛选排查与该局有现金往来的单位,发现一家单位虽与教育局无直接供货关系但单笔资金往来额度较大。审计组迅速组织人员前往70公里外的该单位进行调查,终于找到了一张该单位返还教育局的现金回扣20多万元且有化州教育局财务股正副股长签收的收据。由此证实了审计人员对教育局资料回扣没有全部入账的怀疑是完全正确的。
审计组取得有力证据的当天下午,即巧施调虎离山计,有意安排对审计较为排斥且喜欢狡辩的该局财务股长陪一组审计人员到比较偏远的乡镇去延伸审计,而对副股长及出纳则采取分组的方法同步进行询问,并将重点锁定在出纳身上。从下午4点开始,审计人员对出纳或敲山震虎、或政策攻心,当时针指向子夜12点时,这位出纳的心理防线最终被彻底攻破。他终于承认还有一套资料回扣流水账和存折放在家里。审计人员立即出发并于凌晨2点多拿到了这套至关重要的账册。至此,化州市教育局通过虚开发票等方式套现1300多万元,涉嫌集体私分、个人贪污的问题彻底浮出水面。